图书馆

一、历史沿革

2011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云南中医药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支持下,在特聘教授及团队成员的努力下,中医西学研究所形成了一支队伍多块牌子的格局,造就了专业互补型的研究梯队,积极开展海内外丰富的前沿性研究工作。中医西学研究所、中医西学博物馆、国家汉办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国家中管局“十二五”中医人类学重点学科、世界中联中医人类学专委会和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等部门相继成立,成为一个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中医人类学学术研究集群。2018年12月“中医人类学”硕士点通过了国家学位办、学校审核获批建设,目前已有9老师获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下一步将进一步完成师资队伍、培养计划、教材体系建设。2019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人类学”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取得了突破。2020年开始招收中医人类学学术型研究生,现团队建有中医文化人类学和中医文献人类学两个研究方向,指导10名学生开展相关研究。2021年世界中联中医人类学专委会和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的成立,致力于推动多学科的交叉和整合,促进中外人文与科技交流,为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更深入的与世界其他医药文明互鉴和融合做准备。

二、内部机构设置

中医人类学硕士点依托中医西学研究所一支队伍多块牌子中医西学研究所、中医西学博物馆、国家汉办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世界中联中医人类学专委会和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等多个相关职能机构。

中医西学研究所

中医西学研究所始建于2012年,多年来关注和研究中医药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创新,主持与中医药海外传播相关的4个国社科和若干省部级项目。研究所建有世界唯一且蜚声海内外的中医西学博物馆,博物馆内有欧洲针灸之父法国外交官苏烈、德国汉学家兼中医大家满晰等在内的7个纪念廊和特色专题展区,整理和展出西方关键人物的中医针灸实物、专著、档案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文献文物近3000件,目前博物馆有国有珍贵文物6件,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1件、三级珍贵文物5件。

国家汉办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

2017年7月,在国家汉办和云南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同年10月由刘延淮董事长、王翠岗书记共同揭牌,王翠岗书记任基地负责人。我校建立“西学中医汉文化国际推广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医西学研究、博物馆研究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作出积极贡献,是学术研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典范。按照国家汉办“发挥学校在西学中医人类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搭建“西方人讲中国故事的平台”的要求,在中医西学研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讨、巡讲巡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及法国、西班牙、加拿大、缅甸、泰国等国家中有较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21年,由我校党委书记王翠岗任专委会会长,副校长祁苑红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内外多位中医药专家和爱好者担任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等职务。专委会将致力于汲取人类学理论及方法,推动多学科的交叉和整合,关注并带动形成以中医人类学研究为中心的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共同体,将切实提供全方位保障,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中医药大学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

云南中医药大学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整合国内外开展世界传统医学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资源和优势,开展世界传统医学的理论、临证、药物、预防保健、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搭建具有广泛性的世界传统医学研究平台,举办中医药国际化与世界传统医药研讨会,建设世界传统医学专业课程,创建世界传统医学研究学科。

三、师资队伍

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是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探索科学前沿和发展社会经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发挥好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是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

中医人类学硕士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4人;博士学历5人,硕士学历4人。导师均遴选自省内外著名的中医学和人类学专家学者,除了培养研究生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外,思想修养、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知识和能力也是重要的培养内容。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是中医人类学硕士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研究生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中医人类学硕士点于2020年开始招收首届研究生,目前共有1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020级中医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年荣获云南省特等奖,国奖三等奖等多项殊荣。

中医人类学硕士培养开设中医人类学概论、医学人类学等专业特色课程,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医的学科,以整体观和相对论为指导,以田野调查为特色学科方法,主要研究不同时空中的中医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比较不同时空下中医的不同形态与共同的本质,以获得对中医(乃至医学、人类文化)更本质的认识。

根据学位点研究生和导师开展田野调查和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医人类学硕士点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沙龙,为学位点师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增强研究生科研思维和提升科研能力。

学位点定期主办的中医人类学国际论坛,聚焦中医及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以及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药文化研究最新进展,为学位点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研讨和学习的国际化平台。

五、学科建设工作

我校近年来通过团队和学科的建设,推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人类学”发展,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医学人类学领域积极突破,并率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了中医人类学二级学科,并开设中医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组建科研团队,丰富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理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发展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人类学学科团队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与英国、法国、瑞士、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缅甸、泰国等中医药院校有密切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我校中医人类学研究团队已经完成在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等地区调研23人次共五年零六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进入21个调查点并定期回访。

学科目前有中医西学研究所、中医西学博物馆、国家汉办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云南中医药大学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等校内研究场地,及昆明市博物馆、呈贡文庙和中峰书画院等和校外合作基地。

本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规划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有志于中医学术研究

2.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现代科研、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 能运用中医传统方法或现代手段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研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3.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 ;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解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

4.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等

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并开展学术研究, 撰写学术论文,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六、科研工作

学科团队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云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级社科规划课题6云南省教育厅课题1项云南省科技厅中医联合专项6项。主办中医人类学相关国际论坛11届,获得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视频类一等奖。在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80余部

七、其他方面

返回